工业用测温仪转为医用,防甲流预检存在隐患
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下发通知,规定红外测温仪将纳入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并将执行相关标准。而在此前,工业用红外线测温仪转用于测量人体体温而带来的误差正困扰着医生。
“这种工业用红外线体温测试仪测量人体体温不准。”上海复旦医学院某附属医院门诊部预检处一位工作人员,手拿XXX(XX牌)红外线测试仪,忧心忡忡。此前的**上午,一位测试对象自己声称发热,但体温测量仪显示体温正常,医生用传统的温度计再对他进行测量,果然高温。医院立即将他转入发热门诊。
这家医院的设备处工作人员把产生误差的原因归结于:用来预检人体体温的红外线测试仪,大都是“工业用测温仪”转用于医用的。
“较大的误差给预防工作还是带来了一定困难。”医生们说。
那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通过社会捐赠和购买,大批红外线测温仪进入中国各地医院。“那时情况紧急,医用产品特别紧缺,有工业用的就不错了,花了不少钱,也派了不小的用场。”一位医生说。
美国XX公司上海办事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工业用红外线测温仪具有非接触性、反应快捷、检测效率高等特点,所以在防SARS紧急时期发挥了作用。现在,医院普遍使用的XXX手提式工业用红外线测温仪,其使用范围在-18℃—275℃之间,误差2%;但用于测量35℃—37℃的人体恒温状态,“应该说不是很科学”。他说,我XX公司从未强调该仪器能用于测试体温,防治专业医疗工作者们并非不知道检测值上的误差现象。可是,在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下半年里,他们并没有找到更多有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当这个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时,医生们手中拿着的仍然是“XX”。
*重要的制约因素,当然是**。
医用红外线测温仪大都是台式设备,价格在万元以上,还须辅助以电脑等设备;而工业用便携式测温仪的价格通常在千元左右,低的甚至600元即可买到。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便携式医用红外测温仪目前市面上还不存在。红外线体温测试仪生产厂家之一的XXXX则宣称,自己具备生产价格较低的便携式医用体温快速检测仪的能力,但因为尚未通过认证,迟迟不能推向市场。
工业用红外线体温测试仪上甚至常常显示人体温只有20℃、10多℃,即使按通常的方法,即在测试仪显示的温度上再加4℃,也达不到测量对象本来的体温。而根据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于去年5月29日颁发的《红外测定温度快速筛检仪通用技术条件》规定:对于测温仪的误差,警示温度测量误差应不超过±0.4℃。
“这种工业用仪器本来主要用于测量高压电线、电阻温度,本身准确度不高。手提式工业用测试仪的射点落在人体不同部位,显示温度也不同,测量的都是体表温度,而体表温度可能受人活动状态影响产生波动。因此,它并不一定代表真实的人体温度。”有医生告诉记者说。
另外,中国计量技术研究院博士段宇宁认为,有少部分生产厂家去年使用了劣质探头改装的测温仪,这使误差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就算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红外测温仪,也是需要用标准黑体炉来定期和及时的校准比对检定的。
“如果要测得非常准确,得在仪器上装上一次性耳塞。耳塞塞入耳朵里,测试仪才能取得准确的温度数据。”复旦医学院某附属医院门诊部的医生说,“但门诊每天4000人次的流量,一人一个耳塞的检测方式,测试成本和时间都不允许。”
去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曾为国内50个口岸配齐红外辐射测温计现场校准装置。*近,该研究院又集中考察一些大口岸的温度检测设备,发现了很多隐患:很多医院在使用工业用体温测试仪时采取“数值补差”,自定警示温度值,有的医院甚至凭经验设置警示温度。不久前,在北京市防治非典专家预警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现有监测系统存在局限,**病例极有可能不在监测系统监测范围之内。为迎接突发疫情,专家们表示必须不断改进监测系统。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未来不短的日子里,工业用测温仪的射头仍会在我们额头前方出现。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医院、火车站、飞机场、图书馆等使用红外线测温仪的地方,至少80%的场所用的都是工业用仪器,“关键还是要解决成本问题”。